跳至內容

嚴心鏞:打造久吃不膩、經常想念的好味道

人物專訪

嚴心鏞長年致力推廣蔬食,創立「善菓餐飲集團」,旗下匯聚多個品牌,從烘焙到創新料理,顛覆人們對蔬食餐飲的刻板印象,讓更多人不但品嚐著美味,也參與一場關於永續的植物性飲食實踐。

圖片來源:嚴心鏞、善菓餐飲集團 提供


先創業再吃素:蔬食之路的意外開端

「我從小最愛吃餃子和滷肉飯!」嚴心鏞從小最期待的,就是嬸婆包的韭菜餃子,那是他最深刻的味覺記憶。他從小在北投長大,市場的香菇滷肉飯,成了一路走來的味道指南,「我腦海裡彷彿內建一個滷肉飯GPS,開車經過某條巷子,就會直覺想去吃,直到有次停車後才驚覺:欸?我不是吃素了嗎?」

「嚴格來說,我是先經營蔬食餐廳,才開始吃素的。」他坦言,一開始創業,他並未設定要做蔬食。十二年前,當他決定發展個人事業,正好遇上一位投資者對他說:「餐飲是直接影響健康的行業,我走遍世界,覺得這產業應有更好的文化。你想不想試試?我出錢,你來做!」雖然當時不懂料理,嚴心鏞卻被這份理想打動,決定一試。於是他集結團隊,走遍全臺,尋找潛力品牌,「有些生意好到老闆懶得理你,有些網路寫得天花亂墜,吃了才發現是場誤會……」他笑說。

幾個月後,他們在臺中發現一家手工現桿的蔬食烏龍麵店。當時的他,雖對蔬食興趣不大,卻在團隊鼓勵下前往一試。沒想到第一口麵條滑順Q彈,讓他驚艷不已,「感動人的食物,是吃第一口就想再來的那種。我立刻就想著,下次要帶家人一起來吃!」合作隨即展開,這也成為他旗下經營的首個蔬食品牌。


聽見內心的聲音:白鷺鷥與蔬食的啟示

當時的他,還沒正式吃素,經營的餐廳也不只有蔬食,那時新品牌是主打紐奧良烤雞的西式餐廳,雖人氣高,但連月虧損。某天他正開車南下準備討論結束營業,廣播裡突然提到在夜市大排長龍的蔬食漢堡餐車「喬治漢堡」。他腦中冒出一個念頭:「如果蔬食漢堡能成功,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做葷的?」

就在沉浸這個想法的途中,一隻白鷺鷥突然飛來撞上車頭,當場身亡。那一刻,他聽到一個清晰的聲音在耳邊響起:「你撞死一隻鳥就這麼難過,那每天餐廳要殺幾隻雞啊?」他當下渾身起雞皮疙瘩,流著眼淚立刻打給主廚:「我剛經歷一件事,也許我們不要關店了,試著轉型做蔬食吧。」團隊討論後一致支持,開始研發蔬食菜色。

轉型的第一個月,餐廳虧損更大。許多客人來找烤雞,卻撲了空,詢問之下才得知「總經理撞死一隻白鷺鷥」的故事。不過,幾個月後營運逐漸穩定,嚴心鏞想:「大概從現在開始,我們會一路做蔬食了。」2017年,蔬食餐飲集團「善菓」正式成立,他也轉為蔬食者。



多元品牌,打造蔬食全場景生活

善菓旗下烘焙品牌「善菓屋」的人氣商品如「千層蛋塔」、「海鹽奶油捲」,深受吃奶蛋者喜愛;全素無糖無油的「莓果六合奏」則為素食者打造健康選擇。未來也將推出主打健康低卡的新歐式麵包品牌。中式餐點他則推薦「月見芙蓉」、「糖醋G柳」、「梅干苦瓜」等經典蔬食;西式品牌「VEGAN AMORE 蔬慕」他則推薦「松露燉飯」和「綠果汁」,未來將朝地中海飲食方向發展。

「我很欣賞現在很多年輕人投入蔬食領域,百花齊放。」他舉例,像無肉市集就令人讚嘆,「這麼多蔬食攤位,除了每個攤位都把自己做的很好吃,而且推廣自帶餐具的理念落實得很成功,這是很棒的地方,全世界都知道臺灣是吃蔬食的天堂。」;近年善菓也與便利商店合作推出十多款商品,市場反應熱烈。他認為:「臺灣是個很有潛力發展蔬食的地方。」


一日一蔬食 吃素不嚴肅

由葷轉素的過程中,他觀察到很多成功的蔬食餐廳菜色,都是由葷食的主廚慢慢開發出來的,所以他認為「吃素不嚴肅」,鼓勵用一日一蔬食,一天先一餐的方式開始接近蔬食,「一天從一餐開始,如果我午餐吃肉了,我晚餐就不要吃;或者我晚餐有應酬,我午餐就不要吃肉。把它當作是平衡飲食的習慣後,慢慢你就變一天兩餐,透過這個方式去探索,對環境跟身體都比較友善的飲食方式。」

臺灣蔬食人口已占13%至14%,約三百萬人,全球排名第二。他希望目標能擴大到20%,也就是影響多一百萬人加入蔬食行列。「大家知道嗎?如果這一百萬人每天一餐吃蔬食,就等於三萬輛汽車繞地球一圈的碳排放量。」他說,改變飲食,是最直接也最容易開始的永續行動,「如果能帶來健康、善待動物、守護環境,為什麼不試試看?」

蔬食,不只是飲食選擇,更是一種生活態度。從嚴心鏞打造善菓集團的經驗看見,蔬食不必委屈求全、不必清苦修行,而是能創造出色香味俱全、令人感動的料理。只要敢於突破想像,蔬食就能成為美味與創意並存的那個答案。

《灃食・客》 issue15

 食物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轉變。面對氣候變遷、人口成長與健康危機,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吃什麼、怎麼吃、以及為何而吃。

點我閱讀

從理想碰撞現實:蔬食轉型的創新之路

2017年創立「上善豆家」時,他希望打造從早餐到晚餐的全天經營豆製料理,推出濃度高達兩倍的有機豆漿,卻因不符合消費習慣,市場的接受度並不高。他當時思索著:「為什麼不能有個比較舒服、聽著音樂,大家可以坐下來好好吃的早餐?」但疫情來襲後的種種衝擊,不得不放棄全天營業的構想,只保留午餐和晚餐,調整為以豆腐料理為主的餐點,「好多人都敲碗早餐可以回歸,其實我也希望啊,但再給我一點時間,我們努力把它做回來。」

他回憶,有次在間小茶館喝茶,無意中認識茶館的老闆娘,相談之下得知她想將葷食餐廳轉型為蔬食,一拍即合,他們轉型成江浙菜風味的蔬食餐廳「禪風茶樓」。然而,這位中餐師傅擅長以茶入菜,如普洱牛腩、龍井蝦仁這類手法的葷食料理,對轉換成蔬食菜單,嚴心鏞內心充滿不確定,沒想到試菜過程中,師傅竟試出多道美味蔬食料理,令他讚嘆不已,「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,將一道一道菜研發出來,更發現研發是有秘訣的......」

曾在飯店工作的他,深知飯店主廚或研發總裁的工作節奏有多緊湊。試菜時,常常一次端出十幾道菜,他們憑藉專業的味覺敏銳度,總能迅速指出每道菜該如何調整。但他也坦言,自己無法快速給出精準意見。「一次吃十幾道,其實舌頭早就麻掉了,常常只覺得,每道好像都不錯啊!」

他意識到這樣不行,決定採取另一種方式:一天只試一道菜,反覆調整,直到完美為止。「我最多一道菜試了八次,我說 OK之後就打死不改,除非我們有更好的新想法。」他相信「慢就是快」,這樣的節奏反而能研發出「久吃不膩、經常想念」的好料理。至今,他用這樣的方法,已開發出近百道菜餚。


每一道菜背後,都是一場反覆試驗的故事

傳統中餐蔬食料理常給人一種刻板印象——濃重的豆腥味,或明顯的加工食品氣味。然而,「禪風茶樓」端上桌的菜餚,卻與我們熟悉的傳統蔬食菜餚截然不同,常讓人驚豔不已。但剛開始推出中餐蔬食時,是否曾遇到什麼挑戰?

他分享,早期在研發烏龍麵時就已碰到類似問題。傳統印象中的烏龍麵多以柴魚高湯為基底,而他們則選擇用蔬菜加昆布熬製高湯,呈現自然鮮甜的風味,這使整個調味過程必須更加精準講究。嚴心鏞舉例,中餐對調味掌握非常敏銳,傳統師傅可能拿個大勺子隨手挖鹽巴下鍋拌炒,但像鼎泰豐則是把調味料預先配成一包包,像炒飯這類菜餚,只需加入固定分量,才能確保味道穩定。「所以研發時要花很長時間不斷微調配方比例,直到找到標準,讓它變成公式。」

因為自己是從葷轉素的飲食者,嚴心鏞特別鑽研要怎麼用梅乾、麻油、酸菜等元素,在無肉情況下,燒出記憶中的味道。如今植物肉技術已大幅進步,豆腥味也改善許多,但因為可用的蔬食食材仍有限,要做出熟悉的味型,往往得經過反覆實驗與替代測試,「雖然只是蔬菜入菜的概念,但背後其實藏著很多眉角需要調整。」

他也強調,選材是關鍵一環。以芋頭為例,大家熟知大甲芋頭,但其實也有季節性差異,有些時期選大甲出產的最好,但有時則是學甲更佳。就算都是大甲芋頭,其實也分等級,因此原物料的講究不可少,必須選對時、當季、適合菜餚風味與口感的品項。「因為我們是多品牌經營,每個品牌的菜單,從無到有都要花至少半年以上,一道道去研發。這過程重複又繁瑣,但我自己很喜歡,也覺得這帶給師傅很大的成就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