季風 Monsoon:從料理出走,走回家的路 當代客家主廚廖永勛(Ted),放棄米其林餐廳的工作機會,踏上一段尋找自我的旅程。他走訪島嶼與偏鄉,從土地與人群中找回遺落的味道,他與創業夥伴Phil用蔬食重新詮釋「新客家菜」,原本坐落台北士林的餐廳Monsoon,不但獲得米其林推薦,更成為外籍旅客不可錯過的客家風味。2025年七月,Monsoon落腳竹北再次開幕,這不只是餐廳的重啟,更是一場關於認同、記憶與飲食未來的溫柔革命。 圖片來源: 季風 ... 季刊 蔬食季刊15
嚴心鏞:打造久吃不膩、經常想念的好味道 嚴心鏞長年致力推廣蔬食,創立「善菓餐飲集團」,旗下匯聚多個品牌,從烘焙到創新料理,顛覆人們對蔬食餐飲的刻板印象,讓更多人不但品嚐著美味,也參與一場關於永續的植物性飲食實踐。 圖片來源:嚴心鏞、善菓餐飲集團 提供 先創業再吃素:蔬食之路的意外開端 「我從小最愛吃餃子和滷肉飯!」嚴心鏞從小最期待的,就是嬸婆包的韭菜餃子,那是他最深刻的味覺記憶。他從小在北投長大,市場的香菇滷肉飯,成了一路走來的味道指南... 季刊 蔬食季刊15
蕭淑芬:在都市也能耕耘孩子的心田 一座位於臺北市中心二樓的公寓式幼兒園,孩子每天穿梭在陽台上的小菜園與教室間,聞著土壤的氣味、親手洗菜、動手做料理。這不是一場短暫的體驗活動,而是一段日復一日、由老師與孩子共同堆疊出來的生活教育歷程。 中正幼兒園園長蕭淑芬深信,教育應該從孩子最貼近的生活出發,而「吃」正是孩子每日生活中最關心、也最具學習可能的起點。讓我們走進中正幼兒園,看看他們多年來如何透過實踐食農教育在都市中生根,透過一餐一菜間,... 季刊 蔬食季刊15
蔡以倫:香草不只是茶包裡的風味,更是文化裡的香氣 小時候,阿嬤帶著我搭當時的北淡線到淡水,走在重建街的階梯街道,旁邊有很大的石頭。老家對面就是一間雜貨店,親戚很客氣的到雜貨店拿了一大堆汽水跟冰淇淋給我吃,讓我對這兩個食物產生記憶連結,所以後來就覺得,淡水是個有香味的地方...... 圖片來源: 淡水香草街屋 提供 從屋頂盆栽開始的香草夢 本來是媒體工作者的蔡以倫,十多年前開始研究香草,並在阿嬤淡水重建街上的老房子成立「香草街屋」,從事香... 季刊 蔬食季刊15
詹慧珍:「吃」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事! 如果食物能說話,它想傳遞什麼訊息? 從一杯看似平凡的珍珠奶茶、一片喀滋作響的洋芋片開始,打開設計的感官之門──原來「吃」不只是味覺的體驗,更是一場關於未來的提問。UOVO Food Design Studio 創辦人詹慧珍(Amber Chen)從公平貿易出發,最終走入食物設計的世界。她以設計為工具、以食物為語言,引導我們重新看待日常飲食:吃下去的,不只是滋味,而是選擇、思考、風土與未來。 圖片來... 季刊 蔬食季刊15
影音書籍推薦 食物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轉變。面對氣候變遷、人口成長與健康危機,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吃什麼、怎麼吃、以及為何而吃。這場飲食革命不只是關於新技術或新食材,更關乎文化的延續、設計的創新、土地的永續與公平的實現。從田野到廚房、從創作者到消費者,每一個環節都正被重新定義,勾勒出一幅全新的食物未來圖像。 Food for the Future 食物是文化,食物就是生活──它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,也是將我們連結... 季刊 蔬食季刊15
想了解一座城市,先去逛逛它的市場 根據網路 調查 資料顯示,民眾認為傳統市場的優點有:「夠新鮮」、「富有人情味」、「品項多」、「可散買」。從食農教育的角度來看,傳統市場是一個認識食物來源的絕佳場域,提供豐富而實際的學習機會,讓人們更深入了解飲食與土地的連結: 認識多樣化食材 透過與攤販交流,了解哪些蔬果是當季產物,進而認識節氣與農作物生長的關係,培養消費者選擇當季食材的習慣,不僅吃到健康,也能支持在地農業發展。 觀察飲食文化 ... 季刊 蔬食季刊14
全球傳統市場巡禮 傳統市場,反映著一座城市的靈魂與庶民生活的底蘊。隨著時代變遷,許多老市場在歷史文化和保留傳統人情味的基礎上,進行現代化轉型以適應當代需求,重視永續發展、改善衛生條件、融入藝術裝置和烹飪體驗活動等,完美融合傳統和現代的體現,藉此吸引年輕一代的目光。 讓我們一起踏上這場感官與文化的盛宴,探索全球市場交織而成的精彩故事。 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 牛車水市場|新加坡 牛車水市場在 1930 年... 季刊 菜市場 蔬食季刊14
吃其然,吃其所以然 購買食材時,你最在意的會是什麼? 現代人的快速生活步調容易忽略食物的真正風味,而失去與食物對話的能力。透過選擇天然、當季、產地透明的食材,能夠重新連結回土地,成為聰明的消費者。習慣在家中烹飪,不僅有助健康,也能培養孩子對食物的認識,透過簡單的家常菜帶來幸福感與累積味覺記憶,全家人若能好好坐下吃一頓飯,同時了解餐桌上的每種食材,這樣不僅能吃其然,也能吃出其所以然。 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... 季刊 蔬食季刊14
菜市場有意思 紀錄片《Culturally Plant-Based》透過市場美食探索泰國素食文化;永續風潮持續延燒,自己買的菜自己裝回家!菜市場文化蘊含生活智慧,還可以運用在投資市場上?臺灣市場常見的紅綠藍三色包,你知道它真正的名稱嗎?如何讓世界各國看見傳統市場文化?來看看宜蘭「少年阿公」怎麼做! 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 泰國的街頭無肉美食 2025年全新系列紀錄片 《Culturally Plan... 季刊 蔬食季刊14
哪裡都有新鮮事,只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! 對許多人而言,傳統菜市場是熟悉的購物環境,舉凡蔬果、熟食到生活雜貨一應俱全,有時若能成功多討根蔥或一點蒜,就會彷彿賺到而開心不已。然而,對作家蘇凌而言,走進菜市場的目的並非買菜,而是「觀察」,舉凡招牌的諧音梗、店面擺設、甚至老闆以前玩樂團等無關買菜之事,才是她走入市場,好奇想一探究竟的地方...... 圖片來源: 蘇凌 提供 蘇凌,《菜場搜神記》作者 人物攝影|林冠良 因為要吃早餐而踏入市場 蘇凌... 季刊 蔬食季刊14
菜菜臺語知識通 來到傳統市場,濃厚人情味是人世間難得一見的風景,除了多看多聽多問之外,用臺語來溝通,可以迅速拉近與市場大哥、大姐的距離,也是了解食材故事的好方法。有些蔬果照著字面可略知一二其發音,但有些蔬果的名稱,真是八竿子還打不著,讓人徒生問號;其實,許多食材背後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,用臺語方式來稱呼,你會發現其中樂趣所在,更會在料理時,增添了一份親切感。 龍鬚菜(香瓜仔鬚 hiunn-kue-á-tshiu)... 季刊 蔬食季刊14